如今3D打印已經成為一項常見的技術,甚至借助電商平臺,以每克材料單價不到1元的價格就可以為自己制作一個3D打印的定制產品。也正是因為如今3D打印的普及,以及其高度定制化帶來的各種便利,讓大家開始在意3D打印是不是還有更多的可能性。
3D打印技術又稱為增材制造,是一種以數學模型文件為基礎,運用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,通過逐層打印來實現構造物體的技術。而這一生產模式也直接打破了傳統物件構造的方式,它快速、自由度高,對于原材料的損耗也更低。海外媒體曾在報道中這樣評價3D打印技術:“人們期待利用這項技術在短期內不用人力就制造出商品,并帶來更多的技術革新。
事實上,3D打印也確實給我們帶來了驚喜。2017年7月云岡石窟第12窟原比例復制窟項目項目立項,而在3D打印的幫助下,這個項目從建模到上色總裝,歷時僅3年。竣工后的云岡石窟復制窟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提供了重要幫助。
2019年及2020年,3D打印先后在心臟模型的生物性質及功能肌肉理上獲得突破。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,成功用人類細胞3D打印出了功能正常的厘米級人體心臟肌泵模型。這顆心臟模型具有正常的心肌功能,能夠像人的心臟一樣跳動。盡管模型本身不具備手術價值,但可以作為研究心臟功能的寶貴工具,能在心臟病藥物和療法研究中提供支持。
2020年Redefine Meat推出了工業化3D打印素食牛排產品,以一種不同于傳統人造的培育模式,生產出了人造肉食。盡管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為這種特殊的肉類買單,但是這卻標志著3D打印為解決“牛肉溫室效應”提供了新的方式。
當然,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,不過正是因為3D打印帶來的驚喜,讓更多人愿意去嘗試推進3D打印技術的發展,去探索全新的方向。
美國一建筑初創企業在今年公開并啟動了一項計劃——打算在2021年內“打印”15套房屋。這種房屋將以移動式混凝土3D打印機作為工具,通過一種紫外線照射后會立即變硬的特殊建筑材料,根據事先決定好的建筑模型進行建造。據說10天便可以完成2個月才能建成的一人住小型住房 。日本某重工企業則計劃在火箭發動機噴口零部件的加工程序中使用3D打印技術 ,確保更高的精度與更低的成本。
顯然,3D打印正從各個角度改變我們未來的發展方向。那么3D打印目前面臨的挑戰是什么呢?
事實上,和傳統工業一樣,3D打印也避不開材料難題,并且由于工藝的限制,3D打印在材料的選擇上局限性更大,因此想要實現3D打印的突破,很大程度上先要實現新材料的突破。但換個角度來說,得力于目前新材料研究的投入以及材料領域的發展,3D打印的未來充滿可能性,并且3D打印也借此給未來帶去了無限可能性。